鳳凰礦
各礦帶情況
靶區5.76km2范圍內,主要出露安山質角礫巖-安山巖、花崗閃長巖、安山斑巖,巖脈發育。
花崗閃長巖與安山巖接觸帶是該區金屬礦化發育區,已發現3條礦脈,并在近接觸帶的花崗閃長巖中發現較大面積(1.5-2平方公里)的蝕變,主要蝕變類型為鉀化和硅化。
Ⅰ號礦脈,走向160°,寬度0.5~2.7m,地表探槽沿走向控制長度230m,礦脈長度120~150m,品位為Cu1.64-4.73%,Au5g/t.
Ⅱ號礦脈,走向160°,寬度0.6~3.5m,地表探槽沿走向控制200m,礦脈長度約120m, 含Cu1.84~8.76%, Ag343g/t, Au0.113g/t.
Ⅲ號礦脈,走向160°,寬度1.6~3.0m,地表探槽沿走向控制200m, 礦脈長140m,
Au1.41~29.9g/t, Ag6.0~66g/t,
Cu0.77~1.9%.
鳳凰礦遠景
(一)I、II、III礦化帶具有相似的走向和傾向,走向160°,傾向SW,表現為平行礦脈。結合該區物探異常解釋,可能存在多條平行礦脈。
(二)I、III礦化帶地表樣品Au和Cu高,II礦化帶Cu和Ag高、Au次高,所獲礦石樣品氧化嚴重,地表發現的硫化物主要為黃銅礦,推測深部可能含更多的硫化銅。
(三)地質填圖過程中,發現有較大范圍的鉀化蝕變和大量巖脈,暗示較強的高溫熱液活動和多期次的巖漿活動,是又一找礦有利線索。結合該區為花崗閃長巖與安山巖接觸帶的有利地質成礦條件,推測礦床富集部位主要受巖體形態產狀及圍巖接觸帶構造空間所控制。